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,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義。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,堅定、踏實、精益求精。
面對現今如此快節奏的盈利時代,“匠人”已經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不足掛齒的職業,這恰恰是沒有看清楚“工匠”的精神實質,沒有認清“工匠精神”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。“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。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。”這是一句很樸素的真理,卻同樣適用于鐵路建設,無論施工還是工業制造。
作為新時期的“工匠”一代,中鐵建電氣化局科技公司的年輕“藍領”們正傳承著這樣的精神和能量。
初生牛犢,意志更堅
科技公司新參加工作的職員都有一個傳統--下車間,無論參加工作之前是何等學歷、何種出身,下車間鍛煉絕對是崗前的必修課。為了讓新入職的大學生“低下頭、真動手”,在最短的時間熟悉車間的每一道工序,每一位新入職的職員,都要深入車間,同工人一起勞動。針對H型鋼柱生產的剪板到數控、打磨、號孔乃至電焊,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;特別是鋼鋁復合項目的啟動之后,年輕的藍領們,更是深入基層,真正做起了“工匠”,從冷彎到焊接,銑邊再到鋸切、打磨包裝,事必躬親,真正做到了熟悉每一道操作流程,更好地掌握自主產品的性能。
公司不僅是在源頭上鍛煉員工的意志,更是在不間斷的給員工們打著一針針的“強心劑”--公司制定出臺《科技公司機關部室人員輪崗實施方案》組織機關各部室干部定期到生產車間輪崗,直接參與一線各項工作叫響“發現問題是職責,解決問題是英雄”的口號。
在車間工作的時候,都是新入職的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,難免有些“好高騖遠”,對車間工作有所抱怨,但是,從象牙塔里正式走向工作崗位前,進行基層鍛煉,是一次全新的體驗、全新的開始,不難發現經過車間的鍛煉,職員的意志確實得以了鍛煉。
苦練內功,終成能手
借著城市軌道市場的迅猛態勢,發展城市軌道產品制造的念頭在公司領導的心里開始萌芽。近年來,公司領導班子對該市場進行了廣泛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,以長沙磁浮工程為契機,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推動磁浮鋼鋁復合導電軌的研發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基層鍛煉,特別是鋼鋁復合導電軌項目啟動以來,年輕的“藍領”們更加苦練內功,練就一身的好本領。
年輕的“藍領”們自主創新生產的C型磁浮鋼鋁復合導電軌、膨脹接頭、支架等產品,為我國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創建全新結構的供電接觸軌系統。項目通過設計優化零部件結構、計算機模擬分析、理論計算、工藝試驗等手段,實現產品結構、制造工藝和工藝裝備上的技術創新。
其中,鋼鋁復合導電軌的研究獲得了《防腐鋼鋁復合導電軌》全國施工企業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的殊榮;2014年,北京市科委為《中低速磁浮C型成套鋼鋁復合導電軌研制》課題立項;同年,公司又獲得“C型鋼鋁復合導電軌”等八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,到目前為止公司已擁有專利20余項。
2015年12月,科技公司自主創新生產的C型磁浮鋼鋁復合導電軌、膨脹接頭、支架等產品成功為長沙磁浮列車“追風者”護航;2016年2月,工字型鋼鋁復合導電軌入駐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,不僅又一次證明了自主研發產品的質量之優,做到了“產有所用”,同時為定向培養未來的城市軌道人才提供了一套“真槍實彈”的戰線,切實做到了“產”與“學”的雙贏。
不忘初心,精益求精
所謂“工匠精神”其核心是: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,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、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、精雕細琢的精神。在眾多企業中,“工匠精神”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,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。
然而,這種“工匠精神”正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軟肋,也是制約企業前進方向的絆腳石。創新,我們從來不缺,我們缺少的是堅定、踏實、精益求精。
科技公司的年輕“藍領”們,并沒有滿足于自己取得的優異成績,而是保持一顆初心不忘,繼續前行。
--
2015年10月科技公司車間購置了一批關于車間生產技術、管理方面的圖書,成立了自己的圖書室,為“充電’備足了“食糧”。
2016年1月科技公司車間申報多項“五小”發明成果,《車間經典案例集》、《鋼鋁分離循環再利用系統研發》《DK7750線切割夾具設計》等多項正在進行審批。
2016年2月科技公司車間成立4個QC小組,科技公司鋼鐵焊子QC小組設計鋼鋁復合軌冷拔條儲備裝置;科技公司創新之星QC小組鋼鋁分離循環再利用系統研發;科技公司追風青年QC小組DK7750線切割夾具設計;科技公司勇往直前QC小組鋼鋁軌復合冷彎、剪切、對焊系統研發。
2016年,他們一直在努力,從未間斷追逐夢想的腳步和速度。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,通過雅思、托福等考試,備戰公司海外業務的來臨;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學習招標師、建造師等考試內容,爭取更好地平臺。
“匠人精神”之所以艱苦,在于“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”的單調與自律,在于需要一種長期不計報酬地全身心投入,以及一種鉆牛角尖的完美主義行為。
然而,這個時代缺少的正是這種“蠻牛”一樣的精神,還好科技公司還有這樣年輕的工匠一代,還有夢在前行。
作者: 潘文娟